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大数据告诉你:父母经常做这些事,培养出来的

来源:大数据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教育其实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社会的概率学科,作为现代家庭的家长们,要学会从数据中寻找出一般规律,去找到实现的最大可能性,从而生成对孩子最好的结果。 今天就来通过大数

教育其实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社会的概率学科,作为现代家庭的家长们,要学会从数据中寻找出一般规律,去找到实现的最大可能性,从而生成对孩子最好的结果。

今天就来通过大数据来研究一下,什么样的家庭能够培养出学习更好更优秀的孩子,通过这些共同点来改进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看看那些优秀的家庭都做了什么样的事情。

中国教育科学院曾经对北京,黑龙江,江西,山东和四川五个省市的两万名家长和他们的孩子进行了家庭教育相关调查。

调查结果现实,家庭教育中的无形隐形因素如亲子关系,家庭氛围,家庭文化,娱乐行为等会间接作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自主管理能力,自主能力强的孩子,在学习能力上表现的更优异,这次的调查有以下几个有意思的发现。

1. 家庭氛围浓厚的家庭孩子更优秀

成绩优秀的孩子家庭,一般都是家长和孩子之间没有太大的隔阂,家长的很多意见都会遵循孩子的意愿,而不是用家长的身份去强迫孩子学习。

亲自互动模式更是经常采用协商的态度,数据显示,会听取孩子意见的家庭子女成绩优秀的占39.11%,而子女成绩较差的比例仅为19.9%。

在友好协商的家庭氛围之下孩子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进而被他们内化为学习潜力和动力,在学习的自主管理中促进总体水平的提升。

2. 父母情绪越正向,和孩子沟通越顺畅,孩子学习成绩越优秀

这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绪表达和反馈有关系,调查显示,家庭成员间情绪理解越强,子女的成绩也就越好,这意味着即使当父母的情绪不好的时候,他们也能感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支持和关心。

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父母能够通过恰当的语言和行为,传递这样一种信息:“虽然你这次做的不够好,但是相信通过努力,未来一定会做的更好,我们对你的关心和爱也不会变少。”

这样的家庭能够让孩子感受来自父母源源不断的信任和支持,身处这种家庭氛围的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最高,数据达到了74.12%,而在冷漠,疏离沟通不畅的家庭中父母选择“不如不说”“说了更闹心”“说了孩子也不能理解”子女优秀的比例仅为42.48%和5.41%。

父母的消极心境会传染给子女,尤其对于教育敏感的孩子来说,如果父母的情绪不一致,孩子的心理调适也会比较困难,久而久之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从而影响学业成绩。

3. 父母经常读书看报,孩子成绩更优秀

数据现实,阅读型的家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也就更高,闲暇时间父母经常读书看报的家庭中,子女优秀的比例为31.31%,这明显高于看电视,玩电脑,刷手机,打牌娱乐等家庭。

后面几种家庭孩子优秀的比例为27.43%和24.9%,调查还发现,越是成绩优秀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也就更多,由此看来为孩子营造一个阅读型家庭氛围,对于学生来说学业成长的意义不言而喻。

当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可以不用盯着孩子写,而是在一旁拿一本书来阅读,让孩子既不会感到来自父母的压力,还能够耳濡目染的接受阅读的教育。

长此以往孩子也能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也能从阅读中得到更多升华,一举两得。

4. 学生学业水平与家庭组织娱乐活动密切相关

和通常的认知相反,家庭组织娱乐活动的频率越高,孩子学习成绩优秀的比例反而也越高,数据显示,选择从不,偶尔和经常组织家庭娱乐活动的家庭,成绩优秀的比例为:17.14%,27.35%,39.19%。其中爸爸经常陪孩子做事对孩子的学业水平影响更加明显。

在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中,爸爸经常和孩子一起玩智力游戏,比如下棋,迷宫,魔方,猜谜等比率很高58.23%,其他选项以此为打闹玩耍56.54%,一起运动48.42%,一起聊天41.14%,一起尝试新事物40.83%,一起修理东西,22.65%,讨论军事,历史,文化,科技话题18.86%,共同保守一个秘密13.9%。

2008年中美日韩共同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即使是正常家庭的父亲也已经逐渐远离孩子,中国高中生将父亲选为第6顺位的倾诉对象。他们排在同性朋友,母亲,异性朋友,兄弟姐妹,网友之后。

在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教育中,当孩子拥有一个缺席的父亲时,往往还会有一个焦虑的妈妈,这对父母们是一个重大启示。

文章来源:《大数据》 网址: http://www.dsjzz.cn/zonghexinwen/2021/0330/1858.html

上一篇:药物治疗VS心理治疗,看看大数据怎么说——世界
下一篇:大数据杀熟被报复!乘客高明手段逼得滴滴吐血

大数据投稿 | 大数据编辑部| 大数据版面费 | 大数据论文发表 | 大数据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数据》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