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大数据与传统产业如何深度融合?数字经济还需

来源:大数据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中,“加快数字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单独成篇。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蓬勃发展,“数字”已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数据与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中,“加快数字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单独成篇。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蓬勃发展,“数字”已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数据与传统产业如何深度融合?数字经济还需如何发力?隐私安全如何保障?抢抓机遇,打开“数字化”的无限可能,政协委员们有话说。

严望佳委员:

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应用

“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应用,助力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安全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启明星辰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严望佳建议,加强数据安全及隐私保护研究,强化自主可控,从“制度”与“技术”两方面共同促进“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应用发展,助力数字经济稳步前行。

人工智能应用面临的安全问题是多样的。“比如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人工智能应用通常以大量数据为基础,同时很多应用往往直接套用现有模型,算法是不透明的‘黑盒子',很可能潜藏未知的安全隐患。”严望佳举例说,此外软硬件供应链安全和伦理问题,如“大数据杀熟”、算法偏见导致的决策不公等也不容忽视。

“‘和谐友好、公平公正、安全可控、共担责任'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原则,这对人工智能应用的伦理安全问题有重大意义。”严望佳认为,必须从“制度”与“技术”两方面共同采取措施,促进产学研协同,共同打造“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应用。

严望佳建议,完善数据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在不泄露隐私与敏感信息的前提下保留数据价值。提高透明性,明确相关衡量指标,尤其在涉及社会、人身安全的关键领域避免“黑盒”应用。在强化人工智能应用供应链安全评估的基础上,强化自主可控,做好开源领域的风险管控。

徐晓兰委员:

利用工业大数据赋能“两业融合”

“利用工业大数据加速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常委、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呼吁,更好激发工业大数据资源要素潜力,完善发展环境,赋能“两业融合”。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徐晓兰认为,目前我国“两业融合”的发展机制尚未完善,同时存在较为严重的数据孤岛现象,产业环境也有待完善。“‘两业融合'中工业大数据的要素潜力还未完全激活,标准体系、评价体系、动态监测体系等还需完善,数据质量、数据治理和数据安全等关键指标仍需加快制定。”

徐晓兰建议,利用工业大数据激发“两业融合”的内生动力。加快对制造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聚焦典型制造业行业,以产业链为枢纽,利用工业大数据技术推动制造业企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

“同时,建立多级联动的国家工业互联网基础大数据库,研制产业链图谱和供应链地图。”徐晓兰提出,发展数据驱动的制造业服务化新模式,引导企业用好各业务环节的数据。完善发展环境方面,推动搭建“两业融合”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对利用工业大数据赋能“两业融合”的企业给予数据资源支持。加强评估体系建设,增强标准测试、评估和咨询能力。

张颐武委员:

以数字化丰富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建议,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丰富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演艺产业相较于其他产业而言,数字化程度较低。”张颐武说,演艺产业在内容生产、场馆利用、宣传推广的线上化、数据化、个性化方面能力不足,亟须在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和互联网运营中解放思想、释放活力。

“文化产业要加快数字化转型。”张颐武建议,主管部门鼓励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文化和旅游产业进行改造,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提供政策和财政支持,促进文旅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还应将线下文旅融合项目的亮点与卖点进行线上包装,通过数字新技术、新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尽可能多地覆盖目标消费人群。

张颐武还建议,在全行业推动文旅消费凭证的电子化和一体化,在电子票证上集成政府、企业提供的文旅消费服务,同时以消费数据分析结果指导政府、企业开发更贴近消费者需求的文旅融合类产品。

文章来源:《大数据》 网址: http://www.dsjzz.cn/zonghexinwen/2021/0310/1649.html

上一篇:大数据告诉你:班里“学霸级别”的孩子,大多
下一篇:《功夫》放到现在上映,票房多少?大数据显示

大数据投稿 | 大数据编辑部| 大数据版面费 | 大数据论文发表 | 大数据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数据》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