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网购产品或服务越来越普及,网络消费的烦恼挥之难去。大数据杀熟,甚至引发了科研团队的关注。
近日,复旦大学教授孙金云带领团队做了一项“手机打车软件打车”的调研。该团队在国内5个城市,花元,收集了常规场景下的800多份样本,得出一份打车报告。报告显示:苹果机主更容易被专车、优享这类更贵车型接单;如非苹果手机,则手机越贵越容易被更贵车型接单;苹果手机打车价格会贵一点。
基于大数据用户画像,采取因人而异的价格策略,已涉嫌伤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算法,本是用来帮助平台精准推广、精准服务的。可是,当算法变成了“算计”,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何以解忧?
一方面,平台利用技术优势、信息优势进行大数据“杀熟”,可能涉及商业不端甚至违法,严管打击是必须的。另一方面,鉴于事后个人维权成本的高昂,第一道保护关口,往往需要由消费者自身来构筑。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能屏蔽掉多数风险。依法打击与自我保护,构成事物的一体两面。
“杀熟”靠技术,“反杀熟”靠智慧。在这场智斗中,消费者“买买买”是需要一些技能的。比如,传统购物的“货比三家”仍然适用,要查询不同平台的价格;用不同品牌手机查询价格,或有意外发现;选入购物车观察价格变化,帮助明辨是真降价还是真套路;对高频使用的平台停用几天,它会用更优惠价格“讨好”你……消费者“自我成长”会避开大部分的“坑”。
在赢家通吃的网络时代,平台、渠道、价格等更有条件形成垄断,让消费者避无可避。打击新型垄断,亟待立法跟上技术进步的脚步,用法律维护健康公平的营商环境和消费生态。“反垄断法”修法已成为今年重要的立法内容,加大对大数据杀熟、平台二选一等做法的规制和打击力度,用法律为消费者撑起保护伞,是解消费者之忧的根本之策。
文章来源:《大数据》 网址: http://www.dsjzz.cn/zonghexinwen/2021/0309/1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