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从自主监测到知识分享——地球大数据助力全球

来源:大数据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本文转自【人民网】; 人民网讯 今年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5周年。王毅国务委员在9月26日主持减贫与南南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期间,宣布发布由中国科学院撰写的《地球大

本文转自【人民网】;

人民网讯 今年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5周年。王毅国务委员在9月26日主持减贫与南南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期间,宣布发布由中国科学院撰写的《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意义重大深远。

报告围绕6个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总结了26个典型研究案例,包括零饥饿目标下的4个案例。当前,包含零饥饿目标在内的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进展缓慢,距离目标实现仍有巨大差异。联合国有关报告显示,世界正面临着50年以来规模最大的粮食危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使全球原有的6.9亿多饥饿人口增加8300万至1.32亿。在非洲地区,受沙漠蝗虫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影响,人均粮食产量下降至201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近5年来粮食安全状况持续恶化,饥饿人数面临翻倍风险。

监测和评估零饥饿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进展和及变化过程,可以明确饥饿和营养不良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准确掌握受影响的人口数量 、分布及其需求,从而为政策制定提供信息支持,提升粮食安全水平。这一过程需要大量数据支撑,对数据收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地球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手段的发展为动态评估零饥饿相关指标,特别是大尺度区域无差别化的评估、形成对大尺度目标进展的整体认知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基础。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其零饥饿目标的实现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近年来,中国在利用地球大数据技术开展粮食生产和需求相关监测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长期开展耕地数量及质量监测,动态评估了耕地利用变化对粮食产量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耕地可持续集约化利用潜力、增产及环境影响减量化潜力,展现了中国粮食生产正逐步向更为可持续方向发展的过程,提出了未来应当重点关注的因素及区域,为实现粮食生产从“当前够吃”到“长远够吃”提供科技支撑。同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国民营养与健康。近年多次开展国民营养健康调查及监测工作,动态掌握我国人群营养状况及相关疾病的变化特征,为全面实现零饥饿目标提供助力。

国际合作是实现全球零饥饿目标的重要手段。中国在开展粮食安全相关自主监测的基础上,积极分享经验,践行2030年议程“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理念。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农情监测云平台(CropWatch Cloud),持续不断地为全球超过17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农情信息云服务。针对粮食安全形势最为严峻、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非洲国家,中国科学家利用自主研发技术及平台,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自主监测。莫桑比克定制化的CropWatch云服务平台(葡萄牙语版本)已帮助该国实现粮食安全治理能力的跨越式发展,使得其完全具备自主监测预警能力,成为知识共享的成功典范。中国科学家成功开展的亚非蝗虫灾情遥感监测成果也为非洲和南亚的相关国家的抗灾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撑。

总的看,零饥饿目标全球落实进展缓慢,中国将继续加强科技创新,深化国际发展合作,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与2030年议程对接,利用对地观测技术、云服务平台、智慧农业技术等创新,通过技术改良、示范与推广、技术落地等手段助力提升各国粮食安全治理能力,分享中国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地球大数据为推动零饥饿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吴炳方研究员 左丽君研究员 张森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文章来源:《大数据》 网址: http://www.dsjzz.cn/zonghexinwen/2020/1010/1125.html

上一篇:中国信通院公布第九批大数据产品能力评测结果
下一篇:GRSTAR大数据分析如何赋能外汇交易

大数据投稿 | 大数据编辑部| 大数据版面费 | 大数据论文发表 | 大数据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数据》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