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描小家碧玉树大词风范

来源:大数据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词一经问世,就被贴上了“艳情”的标签。虽然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但仍是坚定地走在婉约词风的大道上。直到苏轼之时,才把“大江东去”的气概融入低吟清唱中,向传统的词风发

词一经问世,就被贴上了“艳情”的标签。虽然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但仍是坚定地走在婉约词风的大道上。直到苏轼之时,才把“大江东去”的气概融入低吟清唱中,向传统的词风发起挑战,扩大了词的题材与风格,在词坛上“自成一家”。在从婉约走向豪放的路上,词人苏轼又做到哪些我们轻易看不出的细致创新?

一、“大”显文家风范

“豪放”一词,通常是指气魄宏大而无所拘束或处理事情果断有魄力,引申为一种诗文风格,即豪迈。在唐诗的世界中,李白无疑是“豪放”的化身。李白用他奇幻诡谲的想象,在盛世的唐朝为我们谱下一首首豪言壮语。《南陵别儿童入京》中有一名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个“大”字,让我们看到一个豪情冲天,壮志凌云的诗仙。《渡荆门送别》中亦有一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让我们不禁联想到杜诗中的名句“月涌大江流”。然而此处同样的景致,李白的一个“大”字,将荒原萧索之感尽展,离别的愁绪瞬间被化入到时间流逝的大江和空间无际的荒野之中。李白更加擅长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和奇特的想象来表

现其豪放的诗风,但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一些他对简单、朴素的“大”字的运用。

再从中学人教版语文课本中的词篇来看词人苏轼,笔者认为,苏轼更是以一首“大江东去”彰显了苏轼词最突出的特点。刘熙载曰:“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一个“大”字,开门见山地用在词首,不是长江,不是荆江(长江在湖北之境可称为荆江)而是以最朴素、最直接的“大”来表达,让读者不必潜研辞藻之诘曲,心无旁骛地自然流入苏轼所描绘出的江边,似乎自己瞬乎间即立于江水之西,对江而望,有多少风流人物都会立于眼前,的确是胆大而有创意,突出了苏轼平字中见奇的高妙。

比较两位文人在运用“大”字在诗词中的表现,不难发现,李白的豪放中透出的更多的是一种豪壮凌然,风神意气。而苏轼感叹的是“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在“大梦”中感悟人生,从而醒悟。相比于诗仙李白的豪放,苏轼更多侧重于豪旷。

二、“小”琢词工风华

苏轼词中以“大”立本,大显豪放,然而难能可贵之处即在于,苏轼以大胆的开拓使之成为豪放词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使得自唐代李白之后的豪放风格陡然振起,自此以后,一件蓑衣,逍遥“任凭生”。

与李白的豪放诗歌的不同还在于,苏轼的豪放词中更多处运用“小”字,会用“小”字的文人,不只见于苏轼一人,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其中“小”与“大”并用,充满了辛诗的田园风味,辛弃疾在豪放词作中善于用典的艺术手法,在乡村田园这类题材中无用武之地。

然而与辛弃疾相较,苏轼更是惯用“小”的行家。在《蝶恋花》中,苏轼用“花褪残红青杏小”来衬托佳人的羞婉娇美,表达儿女情思。在《阮郎归·初夏》中,词人用“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来表现淡雅清新的初夏。在《鹧鸪天》,苏轼写到“乱蝉衰草小池塘”,用乡间幽居环境写出了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在《临江仙》中,用“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大胆要求彻底解脱的人生态度。可以说,在苏轼的词作中,“小”字俯拾即是。然而这么多的“小”字的使用,与作者最独特的豪放词风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用以下两个词人代表作品为例来研究这个问题。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词作于苏轼在密州时期,但与《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豪放风不同,这首无疑是典型的婉约词题材。词人用“小轩窗,正梳妆”将亡妻在阁中正妆打扮的模样绘于眼前,读者随同词人一起透过普普通通一扇小棱窗,看到他日夜思念的亡妻的音颜。但一入东坡之手,他便将“小小的轩窗”融入豪迈、洒脱的胸襟之中,而使人在“无处话凄凉”和年年肠断时的这些表面凄凉的意象之中,感受到“千里孤坟”“明月夜,短松冈”的某种超旷之美。词人写的凄清哀凉是用“十年”“千里”“千行”及“明月夜、短松岗”这些大景观、大场景来表现,正是作者这样的众多的“大字眼”与“小字眼”的结合,方才化单一的凄苦为豪旷的苍凉,将婉约融入于豪放。这是一首以“豪放”写“婉约”之姻,是苏轼词作创作史上第一首成功的豪放、婉约结合之作。

文章来源:《大数据》 网址: http://www.dsjzz.cn/qikandaodu/2021/0708/2594.html

上一篇:论康德崇高中大的三个层次
下一篇:温中健脾清热燥湿法对无水乙醇诱导的溃疡性结

大数据投稿 | 大数据编辑部| 大数据版面费 | 大数据论文发表 | 大数据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数据》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