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论康德崇高中大的三个层次

来源:大数据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崇高是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崇高的探讨历史久远。早在公元一世纪,古希腊演说术教师蔡齐利就撰写了《论崇高》的论文,但当时对崇高的讨论仅仅局限于演说的修辞,有关

崇高是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崇高的探讨历史久远。早在公元一世纪,古希腊演说术教师蔡齐利就撰写了《论崇高》的论文,但当时对崇高的讨论仅仅局限于演说的修辞,有关崇高语体及技巧。第一个系统探讨崇高风格并且结合主体的心理感受来谈崇高的是古罗马的朗吉诺斯,他在《论崇高》中说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并以海洋、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等为例进行说明。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柏克,他在《我们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起源的哲学探讨》一文中提出,崇高感情的根源是“自我保全的冲动”。柏克认为,凡是能引起以痛苦为基础的欢欣之情的东西,就是崇高的。

康德崇高论的得出与这些前人的崇高理论密不可分。康德早年在柏克等人的影响下撰写了《关于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就大量借鉴了柏克对美和崇高的区分。康德美学的集大成是在《判断力批判》这本书中,这是康德三大批判体系哲学的最后一本。前两大批判分别探讨了认识论和伦理学问题,而《判断力批判》谈及的是审美何以可能。康德认为审美是自然与自由、认识与道德两大领域也就是前两大批判的中介桥梁。康德论美是基于形式的分析,而崇高则是向“美是道德的象征”的转变,凸显了康德哲学的人学内涵。

但崇高的道德本质不是康德一下子就得出的结论。在论述崇高是“绝对大”这个论点时,康德展现了两条思路:崇高之大不是什么;崇高之大是什么。三个层次则是康德认为:崇高所说的绝对大不是数学意义上的大;崇高之大存在于人的观念之中;崇高之大意在赞美人的道德力量之大,而第三个层次的“大”抵达了人的道德高度。在康德那里,崇高是最终打通审美判断力和道德情感的一个契机,通过它,审美判断力批判终于完成了从认识向道德、从理论理性向实践理性的过渡。

一、崇高之大非数学意义上的大

崇高到底是什么?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专门有一节谈及崇高的语义,开篇即说“我们所称呼为崇高的,就是全然伟大的东西”[1]82,邓晓芒此处的翻译更为明了:“把那绝对地大的东西称之为崇高。”[2]不难看出,康德认为崇高是大的。而一说到大,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数学单位上的大,如一件物品体积之大,或者一个数字数量级之大。但康德所说的崇高之大并非数量之大,或者说并非简单指审美客体的形式之大。

也许有人要说,康德在《判断力批判》里明明就用了数学的崇高来进行论述,的确在论崇高的时候康德把崇高分作了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但康德数学的崇高是指认识能力的崇高,力学的崇高是指欲求能力的崇高。“这运动将由想象力或是连系于认识能力,或是连系于意欲能力,在两种关系里那当前表象的合目的性却仅就这种能力的关系而加以判断(没有目的或利害感):因依着第一种将把数学的情调,依第二种时将把力学的情调赋予对象。”[1]81-82康德认为崇高与主体的内心活动有关,这种关联要么与认识能力有关,要么与欲求能力有关。显然康德在这里并不是指数学和物理本身,而是借助数学这种直观形式的科学,物理这种无利害的科学来论证崇高,“只取它们的无概念无目的性这方面”[3]。

康德

崇高的“绝对大”康德在书中重复了许多次,“我们对某物不仅称为大,而全部地,绝对地,在任何角度(超越一切比较)称为大,这就是崇高。”[1]84“崇高是一切和它较量的东西都是比它小的东西”[1]84,康德认为有且只有这样的绝对尺度才能进入审美范畴。“这个尺度只能运用在量的审美判断上,不能用在逻辑(数学规定)上面,因为它仅是一主观地在对于量的反省判断中作为基础的尺度。”[1]83而数学中的大呢?康德说数学中的大小则是相对单位,“因为在量的判定中不仅仅系于多量(数),而且也系于(尺度)单位的大小,而后者的大小又需要某一别的作为衡量的尺度……在一切时候只是一个比较概念。”[1]82显然崇高之大不是数学知性范围内的度量,而是主观的审美印象。所以同为“大”但有区别,相对大是数学范畴,绝对大是审美范畴。

那么,这种崇高感由何源起?康德说“我们称任何自然的对象为崇高,这一般是不正确的表达……我们只能这样说,这对象是适合于表达一个在我们心意里能够具有的崇高性,因为真正的崇高不能含在任何感性的形式里”[1]79,有人断章取义认为康德的崇高不讲形式,认为康德在美的分析中陷入纯形式局限,在崇高论中又完全不谈形式,这显然是对康德的误解。康德虽然说崇高不存在自然的事物里,而只能在我们的观念中寻找,但这种观念几乎不可能凭空而来。朗吉诺斯在《论崇高》里说:“我们所赞赏的不是小溪小涧,尽管溪涧也很明媚而且有用,而是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尤其是海洋。”[4]康德显然继承了这一思想,他也认为“高耸而下垂威胁着人的断岩,天边层层堆叠的乌云里面挟着闪电与雷鸣,火山在狂暴肆虐之中,飓风带着它摧毁了的荒墟,无边无界的海洋,怒涛狂啸着,一个洪流的高瀑……我们称呼这些对象为崇高……”是引发人们崇高感的审美对象[1]87,这些自然物是康德认为的“粗糙的自然仅仅是由于它具有着大”[1]90,好比人们在面对一片静止的树叶,一只纤弱的蝴蝶难以产生崇高感,康德认为要引起人们的崇高感的还是要以具有更大形式的自然物为前提的,如大海、火山,是对有形式之物进行无限绵延的想象从而诞生的崇高感,否则审美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若从形式意义上讲,康德说美是合形式的,崇高是无形式的,无形式不是客观上没有形式,而是形式上的不和谐。

文章来源:《大数据》 网址: http://www.dsjzz.cn/qikandaodu/2021/0708/2593.html

上一篇:大器传神三星堆文化器物造型的审美特征
下一篇:描小家碧玉树大词风范

大数据投稿 | 大数据编辑部| 大数据版面费 | 大数据论文发表 | 大数据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数据》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