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大器传神三星堆文化器物造型的审美特征

来源:大数据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星堆文化的两个器物坑出土了一千多件形制独特的器物。这些器物的造型总体上体现出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大”。“大”既现之于形制,亦现之于内涵;既现之于实体,亦现之于

三星堆文化的两个器物坑出土了一千多件形制独特的器物。这些器物的造型总体上体现出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大”。“大”既现之于形制,亦现之于内涵;既现之于实体,亦现之于虚构;既现之于夸张的方法,亦现之于象征的隐喻;既现之于崇拜的对象,亦现之于审美的观念。“大”可以说是古蜀人审美心理中的一个“格式塔”,他们以“大”来传宗教之神,也以“大”来传艺术之神。

一、“大”在三星堆文化造型艺术中的表现

(一)在形制上,古蜀人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来表现“大”的特征

1.运用坚固的物质材料来表现时间上“大”的特征

通观三星堆文化的艺术造型,不出陶、青铜、黄金、玉石四类。这四类材料的共同特性是坚硬、耐磨损,所以能穿越数千年历史的烽烟、风雨的侵蚀从沉睡中醒来,以斑驳的面容显示其厚重的意蕴。它象征着古蜀人对永恒的渴望。

2.直接塑造面积、体积庞大的器物来表现“大”的特征

在青铜类器物中,最大的青铜神树残高就有3.9米,是全世界最高的青铜器物;出土器物中有一件太阳形器(K2③:1),全器直径约84厘米,放眼世界,还找不到如此之大的象征太阳的青铜器;最大的纵目面具通高66厘米,宽138厘米,重80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圆雕造像;大立人像高180厘米,加上神坛、基座,通高260.8厘米,重180公斤,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青铜立雕造像。

另外,从大量的人像造型出于一坑来看,它们是在祭祀中同时使用的,如许之多的组合在一起,其阵容之庞大、气势之夺人、效果之震撼人心,前所未有。

在黄金类器物中,金杖用纯金皮打造而成,长143厘米,宽7.2厘米,重400余克,这在黄金极为稀有的上古是非常罕见的。

在玉类器物中,商周出于礼仪制度,对边璋的形制有着严格的规定。《周礼·考工记·玉人》载:“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按秦制折算,边璋应约合现在的16厘米;璧的内孔直径(“好”)应约合现在的7厘米。但1号坑出土的最大的一件长条四边形玉边璋(K1:81-97),长度竟几近两米;20世纪20年代末在月亮湾出土的最大的一件石璧,外径约70.5厘米,孔径约19厘米,重百余公斤。屈小强认为:“古蜀人……能因地制宜,……而他们礼敬天地祖先神灵的心地又十分虔诚,因此将璧做得特大。广汉月亮湾的那些被人认为‘粗大而笨重的石璧’,可能也正出自酷爱和喜制大型器物的这批毫无羁绊、潇洒倜傥的古蜀艺术家之手……古蜀人由于有着自己的民族禀赋和文化积淀,因此在造型器物上多显示出雄浑粗放豪迈的风格。”[1]

3.通过夸大表现对象的局部,形成强烈对比来表现“大”的特征

在所有的人像造型中,对眼睛、耳朵、鼻子、嘴都进行了夸大的处理。最典型的是三尊纵目面具,其中最大的纵目青铜面具眼球直径13.5厘米,突出眼眶16厘米。双耳极大,鼻子高耸,阔嘴沿至耳根,占去了整个面颊的宽度;在立、跪、坐的全身人像中,还突出一双巨大的“手”;在鸟类造型中,或夸大其眼、或夸大其喙、或夸大其冠、或夸大其翅、或夸大其尾。这些局部在纯粹的物理空间上,并不一定很大,但因与整体形成了对比,其“大”的效果则非常突出。

4.塑造表现对象的一部分,引起对整体的联想,达到表现整体的“大”的效果

所有青铜人头像、人面像、人面具的造型,还有部分鸟类造型,大概由于青铜材料得之不易,只用青铜雕塑出其头面,而其更大身躯,只能由人们去想像。最大的纵目面具,若配之以泥塑、木雕的身躯,必然是一个庞然巨物。2号坑出土的一件眼形器(K2③:202),长57.2厘米,宽23.6厘米,真不知要多大的面部才能配如此硕大的眼睛。

5.用具象或抽象的形式指向表现对象的“大”

青铜神树的形制不可谓不大,但它还是一个能指,其所指则更大。《山海经·大荒东经》云:“汤谷上有扶木……柱三百里。”《文选·思玄赋》注引《十洲记》云:扶桑“长数千丈,大二十围”。神树象征的就是扶桑之属,是古蜀人的“宇宙树”,是“众帝所自上下”的天梯;神坛分为三层,分别喻指“地界”“人界”“天界”。这是一件表现古蜀人宇宙观念的实物模型,表达了古蜀人对天地、自然、神灵、人世的包罗万象的认识。前面所述的金杖图案,象征古蜀人族属变迁、政权更迭的历史,边璋图案描绘的是古蜀人祭山的宏大场景。孙亚樵、胡昌珏认为:“‘扇贝型挂饰’的顶端圆环所代表的是太阳,挂饰上呈昆虫羽翅状的圆弧形脊棱应该是山体的抽象形态,整个挂饰的主体部分表述的是山的真实意义。该挂饰取意光照大地的意思。‘圆形铜挂饰’和‘箕形挂饰’反映的主题思想是一样的,表述的是运行中的太阳。”[2]古蜀人用具体或抽象的形制来象征山和太阳,屡见不鲜。

文章来源:《大数据》 网址: http://www.dsjzz.cn/qikandaodu/2021/0708/2592.html

上一篇:东北方言泛义形容词大探析
下一篇:论康德崇高中大的三个层次

大数据投稿 | 大数据编辑部| 大数据版面费 | 大数据论文发表 | 大数据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数据》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