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登鹳鹊楼的畅诸畅当之争

来源:大数据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提到唐诗《登鹳鹊楼》,人们想到的一般都是朱斌(非王之涣)[1]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彻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重楼。”其实,题为《登鹳鹊楼》的唐诗有很多,仅《全唐诗》收录

提到唐诗《登鹳鹊楼》,人们想到的一般都是朱斌(非王之涣)[1]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彻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重楼。”其实,题为《登鹳鹊楼》的唐诗有很多,仅《全唐诗》收录的就有6首。除朱斌这首外,畅诸(当)、吴融、崔湋各有1首《登鹳鹊楼》,还有李益的《同崔邠登鹳鹊楼》、殷尧藩的《和赵相公登鹳鹊楼》。这几首《登鹳鹊楼》,也都遣词精妙、意境高远,尤其是畅诗《登鹳鹊楼》,备受大家称道,诗曰:迥临飞鸟上,高谢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该诗在问世300年左右的时间里,一直寂寂无闻。流传至今的10种唐人辑编的唐诗选集都没有这首诗,甚至没有作者的影子。已知最早收入这首诗的诗选是宋初李昉(925-996)等人编纂的《文苑英华》,但也淹没在浩繁的卷帙之中。幸运的是,大文学家司马光(1019—1086)注意到了它。司马光在《温公诗话》中说:“唐之中叶,文章特盛,其姓名湮没不传于世者甚众。如河中府鹳雀楼,有王之美(1)原文如此,“王之美”应为“王之奂(涣)”之讹。、畅诸二诗。畅诗曰‘迥临飞鸟上,高谢世人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王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彻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人者,皆当时贤士所不数,如后人擅诗名者,岂能及之哉!”[2]4在这段笔记中,畅诗还排在“白日依山尽”的前面。此后,沈括(1031—1095)《梦溪笔谈》、洪迈(1123—1202)《容斋随笔》等名家巨著先后转引了《温公诗话》这段话,畅氏《登鹳鹊楼》才逐渐引来了较多的关注和肯定。沈德潜(1673—1769)《唐诗别裁》在此诗后面称赞说“不减王之涣诗”[3]255。

不过,这首诗的异文及争议也非常之多。首先是有五绝(四句)和五律(八句)之别,而字词之异主要集中在“迥临飞鸟上,高谢世尘间”中,比如:“迥”有作“逈”“”“廻”,“临”有作“林”,“谢”有作“榭”“出”,“世”有作“代”,“尘”有作“人”;第三句“天势围平野”中的“围”有作“图”,等等。诗题也有《登楼》《登鹳鹊楼》《题鹳鹊楼》《蒲州诗》或阙失等等之异,而题中的“鹳”和“鹊”又分别有“观”和“雀”之别。同一部《文苑英华》,明刻本和清文渊阁四库写本(下文简称“四库本”)就有三字不同——前者中的“观”“廻”“图”,在后者中为“鹳”“迥”“围”。《唐诗品汇》的明汪宗尼刻本、明嘉靖刻本和四库本也是三种样态。在历代文献中,该诗作者至少有4种说法:“畅诸”“畅当”“张当”“张珰”,这也是最大的争议所在。

《文苑英华》明刻本(左)和四库本(右)中的本诗

本次考证,笔者共检索到了载有本诗的25种古籍文献、30个版本,详情见附表。出自附表的引文,不再注明出处。

一、诗体与诗题

诗体之争,源于敦煌。几十年前,欧洲几家博物馆收藏的敦煌残卷被编号整理并传回中国,其中“伯3619”号卷子上有一首署名“畅诸”、题为《登观鹊楼》的诗,全文是:“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迥林飞鸟上,高榭代人间。天势围□野,河流入断山。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中间的四句与后世流传的畅氏《登鹳鹊楼》一样,前后则各多出两句。一般认为,敦煌残卷是唐人传抄学习唐诗的遗存,卷中的错字很多,抄者的水平不高,前后各两句不可能是抄写时加上的,也没有添句的理由。所以,这应该是畅氏《登鹳鹊楼》的元本。后来流行的五绝(四句)版,可能是从五律(八句)中截取的。“绝句”又称“截句”,这可算是经典之例。

敦煌伯3619号卷子(局部)

那么,为什么要“截”,又是谁“截”的呢?笔者推测,这可能就肇始于《温公诗话》,因为这是目前已知最早“截句”的出处,而且此前没有收录此诗的诗选行世。论家话诗,通常只是截取诗中的一部分,尤其是评论字数较多的诗。在诗话中,这很常见。《登鹳鹊楼》的五律版比较长,而且前后四句平淡无奇,第二句甚至不知所云,所以司马就只摘引了中间最精彩的颔联和颈联。后来,沈括、洪迈等人又一再转引,于是,后人就以为这样的五绝就是全诗了。

或许有人要问:《文苑英华》不是早于《温公诗话》吗?其实不然。《文苑英华》的初编完成于雍熙三年(986),但由于错误太多,当时并未刊行。其间几次修改,可能到南宋才真正面世。

在众多的诗话、笔记或史志中,这首诗大都没有题目,《温公诗话》《梦溪笔谈》等均如此。话诗意在引句,自在情理之中。与“白日依山尽”版《登鹳鹊楼》一样,畅版此诗之题多为《登鹳鹊楼》,但也有叫《登楼》的,比如杨士弘(元人,生卒年不详)的《唐音》,还有称为《蒲州诗》的,比如潘自牧(宋人,生卒年不详)的《记纂渊海》和康熙钦定的《御定渊鉴类函》。之所以名以“蒲州”,显然因为鹳鹊楼是蒲州的城楼。李贤(1409—1467)《明一统志》“平阳府”载:“鹳鹊楼,在蒲州城上。”[4]18至于诗题中的“鹊”与“雀”之异,应该取前者,对此,笔者有专文辨析,这里不再赘述[1]。

文章来源:《大数据》 网址: http://www.dsjzz.cn/qikandaodu/2021/0304/1601.html

上一篇:韦应物滁州西涧的版本纷乱及辨析
下一篇:一种基于自动化判别基站天馈异常方法的技术研

大数据投稿 | 大数据编辑部| 大数据版面费 | 大数据论文发表 | 大数据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数据》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