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数字信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摄影和摄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一些手机商家,以此为噱头,大力推进并不断创新摄影摄像的高标准技术,促使人们越来越关注摄影行业发展。而且,自从摄影专业进入高校以来,给摄影领域带来了无限发展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近年来,高校教育中如何培育现代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摄影人才,以补充摄影领域空缺,已经成为当下高校摄影专业教育探索的重要内容。因此,在高校高等摄影教育专业中,如何根据现代化的思维方式科学合理地规划摄影专业教学课程,是其人才高效输出的关键。
一、大数据时代下的新媒体摄影特点
摄影艺术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法国诞生,数年之后,由西方国家传入中国。之后近一个半世纪,摄影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融合,许多摄影艺术家在摄影艺术创作中将我国民族文化特色融入其中,更加丰富了中国摄影艺术的多元内涵。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历史发展进程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因此在摄影艺术表现方式、审美角度以及艺术理论成果方面也有所差异。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逐渐到来,为我国摄影艺术形式又增添了多重特色,比如便捷性、碎片化以及广泛性是新媒体时代摄影的综合特征,极大满足了大众对摄影作品的审美需求。
(一)碎片化
在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传播中,碎片化的信息输出是最易于被受众所接受的。人们可以通过便捷式设备对生活中的所见所感进行及时拍摄和记录,然后在互联网中进行展示。这种便于互动又具有作者主观意志的复合型摄影,是新媒体时代所大力推广的。
(二)便捷性
所谓的便捷性,是相对于以往传统摄影方式所作出的一种判定。在现代化媒体摄影过程中,作者没有任何身份、技术、设备和专业方面的限制,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进行个性化展示。而且在面对受众时,大数据背景不但可以向社会大众提供多元化信息需求,同时还能面向个体。这种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不仅便捷了信息输出者,同时也方便了每一类受众群体。
(三)广泛性
在过去传统行业的摄影传播中,通过固定形式的媒介进行定时定量输出是唯一的方式。但在现代媒体中,通过数据分析,了解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对全世界的信息存储进行分类组合,然后实现全球化传播。这种具有广泛性的传输加大了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从而对传统的摄影技术造成了较大的冲击[1]。
二、我国高校摄影教育专业现状
我国高等摄影教育起步较晚,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缺乏教育教学经验。因此我国高校在开设摄影教育专业之后需要探索全新的教育方法,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形成一套属于我国特色的摄影教育体系,推动摄影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发展。然而,在实际摄影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教育理念的落后、教学设备的缺乏,以及学生素质较弱等,都成为影响摄影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极大限制了当代高校摄影教育专业发展进程。因此,高校需要重点分析当下摄影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准症结所在。
(一)教育理念陈旧,教学实践不足
从我国摄影教育的现状来看,教育理念陈旧是高等摄影教育难以突破的内在根源。在教育环境中,教师通过宏观的制度支持和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培养,但值得反思的是,我国高等摄影教育系统从理念到教材都比较滞后。教育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始终找不到一条继承传统、突破创新的综合之路。比如,教师在课堂上仍然采用传统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忽视了摄影与实践的结合、与市场的结合,还有与学生实际的结合。此外,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不足,摄影理念与摄影实践之间难以实现成熟转化。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我发现和探索的需求,但教学实践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进行知识内化和创新的可能,因此从学科的长远设计来看,教学模式的改进迫在眉睫。
(二)师资队伍不齐,教学设备陈旧
百年大计,育人为本。高校开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发展,而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对于摄影教育专业而言,需要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与专业化教学本领的教师队伍。但从我国目前的高校摄影教育来看,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设备陈旧是最大的阻碍因素。首先在师资力量问题上,教师的成分多元,要么是专业的摄影教师,主攻摄影教育理念的传授;要么是新闻摄影等外聘专业实践人员,主攻实地考察和练习,这两种教学内容上的错位和分离使学生很难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统一[2]。其次,部分高校中的教学设备过于陈旧,比如单反相机、彩扩机、打印机等摄影器材设置较少,学生在课上只能轮流使用进行学习,不仅浪费时间还无法提升教学效果。
文章来源:《大数据》 网址: http://www.dsjzz.cn/qikandaodu/2021/0207/1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