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文学分析方法,以文本和作者为分析对象,研究者的分析结果根据研究者自身的观察能力、角度和知识结构,相对主观,不同研究者的结论较大差异,甚至对于相同的事实形成截然不同的解释。其实对读者来说,产生怎样的感受是客观的,某部作品有怎样的特点,有没有在读者脑海里产生特定的阅读效果,直接从读者的角度进行观察更为直接,更加直观。如果我们直接观察读者感受,文学分析问题就转变成观测读者的问题,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的特征,下面以《堂吉诃德》这部经典作品的汉译本的读者接受进行分析。
1 《堂吉诃德》研究现状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于1605年创作的一部骑士小说,迄今已被翻译成多个语种,是世界经典名著。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共出版了近300个不同版本的《堂吉诃德》。目前国家图书馆收录的《堂吉诃德》有135个版本的中译本。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群众对外国文学爆发出惊人的阅读热情。1986年,西班牙国王颁给杨绛“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1]时,全民阅读《堂吉诃德》的热情达到顶峰。然而近年来,群众对《塞万提斯》等经典小说阅读热情下降趋势比较明显。
中国学界对《堂吉诃德》研究时间悠久,范围广泛。早期的堂吉诃德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思想方面,如唐民权认为堂吉诃德鞭挞旧世界的残渣余孽,揭示封建势力的腐败黑暗[2]。近年来,堂吉诃德研究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陈众议探讨和研究堂吉诃德体现出的人文主义[3],揭示了塞万提斯的政治观、宗教观。李德恩则提出了《堂吉诃德》的后现代性[4]。一些学者注意到了堂吉诃德与中国文学的比较,如阿Q与唐吉诃德存在相近之处(安国梁,1981)。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小说文本分析和作者分析方面。近几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逐步兴起,研究读者接受的效果开始变得可行,一种基于读者接受的文学批评范式开始从理论走向实践,登上历史舞台。
2 读者接受理论
读者接受理论,或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从德国兴起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姚斯和伊瑟尔使用这种方法抛开了以作者、作品为中心的传统文学批评理论,而将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作为文学研究的中心,强调了读者的阅读、理解及接受对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姚斯首次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在启动阅读之前,读者脑海里已经存在“先结构”的经验,这种经验可以“唤醒对己读过的作品的回忆,把读者带进一定的感情状态,并随着作品的开端引起对‘中间和结尾’的各种期待”[5]。由于数据量和数据处理方法存在一定缺陷,读者接受理论的深入研究依然不足。外国文学研究需要关注现实需求、关注中国视域,而目前读者研究的研究对象,仍然是作品本身而不是读者。这是目前读者接受研究最大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姚斯本人,在其著作中也没有从读者本身入手进行深入的实证,这使得读者接受研究的理论更像是一个猜想,似乎无法证伪。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研究已经关注到豆瓣等互联网数据对于读者研究的价值。当代文学进入消费主义时代,互联网和微博微信为众生提供了言说的机会,互联网上的读书评论呈爆炸式增长,通过互联网数据抓取,获取读者感受进行读者分析,从接受人角度去反观文学本身,在当前大数据时代已经成为可能。
3 豆瓣读书频道的读者接收数据
读者评论是反映读者对小说的评价的最直接的资源。目前,中文小说包括外国文学翻译作品收录相对最全,读者评论留言最多的门户网站是豆瓣网。豆瓣网对于水军的治理严格,既有技术上的异常账号检测,也有在评论管理机制上的创新,单一账号无法在一部电影下重复评论,这使得读者评论的质量较好,能够较好反映读者真实的立场和观点。
该研究在豆瓣网读书频道对《堂吉诃德》书目进行了搜索查询,爬取了2018年12月底之前所有读者评论、书评以及书评回应,并对读者特征进行了抽取,总样本数量为《堂吉诃德》各版本的28 098名读者的评论总量,其中有文字留言的评论为6 934份,本研究进行了以下统计。
3.1 评论的频数
从不同年份读者评论的频数看,2005—2007年读者评论数量较少,可能主要是因为豆瓣网2005年3月刚刚成立,知名度较低,用户稀少,读者留言相对较少。到2008年,豆瓣网的用户数量大幅增加。2012年以后,用户持续稳定,评论数量基本可以代表读者对 《堂吉诃德》这部小说的阅读热度。从数据看,2013—2014年评论数量出现小幅下降,2015年以后评论数量逐年增长,增长的原因可能与出版数量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但由于年度跨度短,数据量较少,尚无法得出明确的关联关系,不过从评论数量看,2015—2018年的评论数不断增长,说明读者对于这部经典小说的阅读并没有下降,而是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这与我们很多人主观感觉并不相符,我国大众读者对《堂吉诃德》的阅读并没有出现下降,而是在不断增长,这一现象与一般认为的经典名著正在衰落的直观感受不相符。
文章来源:《大数据》 网址: http://www.dsjzz.cn/qikandaodu/2020/1005/1065.html
上一篇:建企赋
下一篇:善用大数据 赋能好作品